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网上植物园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首页 │园况介绍 │机构设置 │科学研究 │研究队伍 │交流合作 │人才培养 │党建与创新文化 │园林园艺 │科普教育 │旅游服务│信息公开
  站内搜索
科普教育
科普资讯
互动体验
教育培训
知识传播
科普场馆
媒体扫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科普教育>媒体扫描
【广州日报】大城名园 万物和谐 | 以阿尔泰山为模,探索森林生态“碳汇”潜力
2022-09-30 | 编辑:scbg | 【大 中 小】【打印 】【 关闭】

时间: 2022-09-13               来源: 《广州日报》客户端              作者: 黄岚

        近日,华南国家植物园揭示研究中亚地区树木生长与物候、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该研究对森林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探索该地区的碳汇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陆地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的过程,被称为“绿碳”。森林、河湖湿地、草原、农田等都属于“绿碳”范畴。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是固态储炭的一把高手,其年均固碳量和抵消同期化石燃料碳排放的11%。北方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群落之一,中亚地区是北方针叶林的重要分布区域之一。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研究中亚地区树木生长与物候、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对森林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探索该地区的碳汇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科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康剑在导师黄建国研究员的指导下,利用基于过程的“Vaganov-Shashkin模型”模拟树木年轮生长速率,以中亚阿尔泰-萨彦山三个不同纬度的三个站点为研究对象,评估落叶松的“形成层物候”,即生长季节的开始和结束。结果表明,生长季开始前的温度和降水延长了生长季,但对树木的径向生长没有促进作用。因此,科研人员认为,该地区受气候影响的季内生长率对树木生长的影响大于生长季的长短。相关研究结果已近期发表在国际环境科学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生态指标)》。

华南国家植物园揭示中亚阿尔泰山基于模型模拟的形成层物候及气候因子对树木生长的响应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着力于发展并提升碳汇能力,我国目前的森林蓄积为175.6亿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91.86亿吨。根据《全球森林资源评估2020》显示,2010~2020年间中国的森林年均净增长量达到190万公顷,森林面积年均净增长已跃居全球第一。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05004664号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兴科路723号 邮编:510650 邮件:bgs@scbg.ac.cn
电话:020-37252711 旅游咨询热线:020-85232037